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3篇
  免费   547篇
  国内免费   366篇
测绘学   182篇
大气科学   157篇
地球物理   350篇
地质学   1300篇
海洋学   60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05篇
自然地理   166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223篇
  2021年   215篇
  2020年   185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147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218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268篇
  2006年   243篇
  2005年   215篇
  2004年   201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在分析城市化背景下滇池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内涵与生态重建途径基础上,从城市布局与流域自然生态格局的关系,城市用水与流域生态用水的关系,以及城市污染控制与流域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分析城市化对于滇池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提出城市化背景下滇池流域生态系统健康重建主要策略:(1)优化城市布局形态,恢复流域生态功能;(2)遵循区域地带规律,保障流域生态用水;(3)加强控制措施整合,促进流域水质达标。  相似文献   
72.
澜沧江-湄公河干流底沙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化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资源开发引起的水文情势、泥沙和水环境变化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本研究选取了该河干流境内外8个关键河段的底沙进行采样,并进行5种重金属元素(锌Zn、铅Pb、铜Cu、铬Cr、砷As)含量实验测试,分析了该河干流底沙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化.运用沉积学原理,应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干流底沙重金属污染的情况.结果显示:1.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干流底沙重金属元素中Zn、Pb、As在上游中国境内澜沧江底沙中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91.43 mg/kg、41.85 mg/kg、21.84 mg/kg,均大于其在下游境外湄公河底沙中平均含量,其平均含量分别为68.17 mg/kg、28.22 mg/kg、14.97mg/kg;Cr在境外湄公河底沙中含量的平均值为418.86mg/kg,大于境内上游澜沧江底沙中的平均含量42.19 mg/kg,且主要集中在琅勃拉邦和巴色采样点,其含量分别为762.93 mg/kg、422.9 mg/kg;Cu除在戛旧和界碑含量较小分别为11.7 mg/kg、7 mg/kg外,在上下游其他采样点的含量分布变化不明显.2.地积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干流底沙重金属在上游中国境内Zn、Pb、As有污染,其中Pb、As的污染较Zn严重.在下游中国境外Cr污染较严重,其污染主要集中在琅勃拉邦和巴色两个采样点,As在巴色采样点也出现了轻微污染.3.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结果表明干流底沙重金属元素单一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和多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较小,各采样点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均属于轻微污染.由此可见澜沧江-湄公河境内局部河段因地球化学背景或矿产开采致使的水体和底沙重金属污染,沿程经水体稀释和水库淤积后,尚未出现污染的跨境迁移现象.本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在干流上对重金属污染研究的空缺,为澜沧江流域资源开发的评价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3.
山地灾害和人类活动干扰下九寨沟下季节海的沉积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寨沟是我国旅游强度最大的山地旅游地之一,山地灾害是其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为了探讨山地灾害和人类活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以下季节海湖泊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137Cs和210Pb建立年代标尺,对沉积物粒度进行了分析.137Cs和210Pb定年法确定湖底下38.5 cm处为1952年的沉积物,50 cm处为1848年的;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显示,剖面内中值粒径平均值偏大,沉积速率和粗颗粒含量在1952年之后呈明显增大趋势.结果表明,沉积物来源主要是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造成的泥砂人湖、旅游开发过程中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颗粒物质;湖泊沉积对流域内的山地灾害,如泥石流等有较好的响应;森林采伐和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湖泊沉积.  相似文献   
74.
In the urbanizing world,the Yangtze Delta Region (YDR) as one of the most developed regions in China,has drawn a lot of the world’s attention for the remark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achieved in the past decades.Nevertheless,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certain to be accompanied by unprecedented consumption and loss of natural resources.Therefore,the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situa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erve the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cision-making and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In this paper,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was taken as the index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impact.With the help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we studied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t two scales (region and city) and assessed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in YDR.Then we discussed the driving factors that affected the chang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by the 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Affluence,and Technology (STIRPAT) mode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creasing trends of regional ecological footprint during 1998-2008 (1.70-2.53 ha/cap) were accompanied by decreasing ecological capacity (0.31-0.25 ha/cap) but expanding ecological deficit (1.39-2.28 ha/cap).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the degre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aried distinctly from city to city in YDR.In 2008,the highest value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3.85 ha/cap) and the lowest on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SDI=1) in YDR were both presented in Shanghai.GDP per capita (A) was the most dominant driving force of EF and the classical EKC hypothesis did not exist between A and EF in 1998-2008.Consequently,increasing in ecological supply and reducing in human demand due to technological advances or other factors were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YDR.Moreover,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change our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prosperity and success.  相似文献   
75.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对广东省高州市根子镇2005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探索根子镇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经验,为制定政策,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根子镇人均生态足迹为1.5095hm2,其中足迹占用最大土地类型是耕地,为0.8400hm2/人,占55.65%,其次是林地和化石能源地。人均生态赤字达1.2088hm2,其中耕地赤字最大,为0.7285hm2/人,占60.27%。表明根子镇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强度较高,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结合根子镇实际情况提出了开发利用沼气,增加防护林面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等建议。  相似文献   
76.
传统农业地区能值生态足迹分析——以贵州省从江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传统农业生态系统正面临着来自现代化发展及其带来的技术经济变革的严重威胁,在一些传统农业地区现代农业替代传统农业已经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足迹,作为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之一,由于无法全面衡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各种影响,因此无法揭示传统农业地区真实的生态环境状况,也无法给出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评价。能值生态足迹是对传统生态足迹的一种改进,试图利用能值分析理论的优点囊括人类利用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各种活动。然而,目前能值生态足迹研究往往受到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局限,无法真正将人类消费的各种资源、产品和服务纳入进来。为此,本文将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引入能值生态足迹理论框架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能值生态足迹模型,使之能够全面衡量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本文利用改进的能值生态足迹模型,以我国传统农业地区贵州省从江县为例,开展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和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表明,从江县2007年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为9.3311 ha,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为14.5638 ha,人均能值生态赤字为5.2327 ha。可见,从江县的生态承载力仅能满足当地居民消费总需求的64%,当地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这与传统生态足迹的评价结果差异十分显著。传统生态足迹评价结果显示,从江县的生态承载力不仅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的消费需求而且有少量生态盈余。进一步分析显示,从江县居民对生态系统的污染物吸纳服务和侵蚀控制服务的消费,在从江县总生态足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说明,从江县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受现代农业影响而发生的部分改变,所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已经逐步显现。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所引起的面源污染以及频繁翻耕和砍伐森林所引起的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威胁当地的生态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7.
中国的生态补偿实施主要通过制度安排进行。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补偿主要通过两种模式进行,即对农牧户放弃土地使用和生产结构调整给予补偿。基于详尽的野外调查,本研究对农牧户经济受偿意愿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两种生态补偿模式的效应进行了详细评价。结果表明,放弃土地使用的生态补偿模式缺乏创造就业机会的机制,因此不具有可持续性。与此相反,调整生产结构的补偿方式不但使农户从事农牧业的规模有了明显下降,而且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虽然这种模式会使农户面临很大的市场风险,但是它为解决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8.
卢聪  李涛  付义临  徐友宁  张江华  吴耀国 《地质通报》2015,34(11):2054-2060
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是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的一种常用方法,研究与实践证明其有效性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不足之处:忽略了土壤重金属不同形态之间潜在生态风险的差异,且只重视重金属含量高于参考值时的生态风险,而对低于参考值时的情况没有给予考虑,以致特定情况下的评价结果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际生态风险,因而有必要创建适用性更广的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为此,基于全过程控制优化的思想,引入了生物可利用性毒性系数,并将修正浓度与参考值差值引入计算公式,创建了基于生物可利用性与宽浓度范围的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实现了对重金属不同形态风险贡献的差异及重金属浓度低于参考值情况下潜在生态风险的准确把握。以小秦岭金矿区为典型区域,辅以对采集土样重金属总量及5种形态含量的分析,开展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生物可利用性与宽浓度范围的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能客观地揭示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具有更大的适应性,是一种有效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9.
党的十八大报告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应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之中,成为"五位一体"。这项发展战略将对我国今后的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出发点,根据自然条件及其发展效应概括了八种不同的城镇群发展类型,指出了现阶段因地制宜发展城镇群的必要性;并针对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讨论,重点针对普遍存在的水、土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极端自然灾害问题、大型工程建设与发展的综合环境不良效应问题,环境污染的危害问题进行了探讨。基于以上分析讨论,作者对城镇建设划分为五个级别,并分别探讨了不同层次城镇的功能,强调了城乡一体化以及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0.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e risks posed by natural and man-made hazards requires all relevant threat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to be considered. This paper proposes a three-level framework for multi-risk assessment that accounts for possible hazard and risk interactions. The first level is a flow chart that guides the user in deciding whether a multi-hazard and risk approach is required. The second level is a semi-quantitative approach to explore if a more detaile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is needed. The third level is a detailed quantitative multi-risk analysis based on Bayesian networks. Examples that demon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